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通知通告

医务室关于“猴痘”知识宣传及答卷的通知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7-06 | 【打印】【关闭】

  2022年5月以来,世界多个国家报告了猴痘病例,且存在社区传播。国家卫健委于2022年7月1日针对猴痘疫情发布了最新防控指南——《印发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

  一、定义: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 Monkeypox virus , MPXV )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惠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三、临床表现及症状:

  猴痘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驱症状。90%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 腋窝、腹股沟等。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 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

  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疱疹数量从几个到数千个不等,多呈离心性分布。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病程约2-4周。

  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呕吐和腹泻引起的严重脱水、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等。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血小板正常或减少。部分惠者可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血尿素氮水平降低、低蛋白血症等。

  (二)病原学检查

  1.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在皮疹、疱液、痂皮、口咽或鼻咽分泌物等标本中可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

  2.病毒培养:采集上述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可分离到猴痘病毒。病毒培养应当在三级及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疑似病例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及症状者,同时具备以下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项:

  (1)发病前21天内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

  (2)发病前21天内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

  (3)发病前21天内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且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培养分离出猴痘病毒,对符合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标准的病例,应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

  (二)鉴别诊断:风疹、水痘、麻疹等疾病。

  六、治疗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一)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二) 并发症治疗

  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 A 等治疗。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

  (三)心理支持治疗

  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支持、疏导和相关解释工作,根据病情及时请心理专科医师会诊并参与疾病诊治,必要时给予相应药物辅助治疗。

  (四)中医治疗:根据症状,辩证施治。

  七、出院标准符合以下标准可以出院:

  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痂脱落。

  请各位职工积极答题,由各部门宣传员统一将名单及答卷交至医务室(纸质版也可);截止日期:2022年7月15日(周五)。 

  附件:《“猴痘”知识宣传答卷》

  

医务室

  2022年7月6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