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三十七度,巍峨的昆仑山下,高原的冬季牧场。星空基地在这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鸿鹄”专项)高空气球实验队的黄色、绿色帐篷群也在这里。天似穹庐,四野苍凉、广漠云起时,恍如地外星球,晴朗时,方知天高云淡,风朗气清。虽则景色壮美,实则条件艰苦,野外作业,氧气稀薄、日夜温差巨大、白天烈日暴晒,夜晚冷浸骨髓。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青藏高原实验队在这里集结,并将在这片辽阔的青藏高原上空,开展临近空间环境高空气球科学探测实验。
从9月6日进场开始,空间中心青藏高原实验队的队员们白天抵着烈日、夜间忍耐着低温,在稀薄氧气的群山环绕下,日夜操劳,搭建帐篷、安装调试设备、开展测试实验。将要在青藏高原上开展的临近空间环境高空气球科学探测实验一共搭载了10台科学载荷。从载荷类型和数量上来说,在国内均属首次。10台载荷中,电磁场探测仪是最重,也是体积最大的载荷,且安装必须在舱外进行,必须要在现场安装调试。周斌带领团队的小伙子们常常在旷野上工作到深夜。青藏高原的风冷得仿佛可以穿透墙壁,更能轻易地穿透队员们的实验队服,夜晚温度达到0度以下,大气压力只有平原地区的60%,白天太阳暴晒,夜晚大风刀割般划过面颊,在小伙子们脸上留下了风霜和晒伤,连日下来,队员们黑了、瘦了,但是没有人在意这些,他们说这是男子汉的勋章。
2020年9月6日,长约七米的大货车拉着全部设备进入实验场地,前两批队员刚进场就马上投入到拆卸设备,搭建帐篷等繁重的工作中,由于高原反应导致的体力不支,陶孟泽、苏建峰等队员被送到了医院,但是,他们只是吸过氧,在身体不适略微缓解后,就马上回到了场内,继续埋头进行高强度的工作。除了大球发放外,实验队还有几次小球发放任务。陈涛、韦峰带领他们各自的团队,打破研究室的藩篱,共同协作,确保了小球发放、跟踪的成功。参与实验的研究生们也展现了良好的风貌,他们有的踊跃报名参加回收队,有的已经可以独挑大梁,独立完成载荷调试、联试等工作,在这次外场实验的经历中收获了宝贵的人生体验。
外场实验场地距离驻地有二十多公里,队员们经常从早上忙碌到深夜,有时候送过来的饭已经凉透了才有时间吃。为了增强全体队员的向心力,鼓舞士气,青藏高原实验队组织了“每日之星”评选活动,利用微信群投稿,记录下实验队的苦、实验队的甜,由临时党支部支委会作为评委,逐日评选最佳照片,每日奖励获奖者一个最大最甜的大西瓜。西瓜由获奖者分享给大家,鼓舞了士气,提升了团队凝聚力,让队员们在分享中感受到了单纯的喜悦和团队、友情的深刻含义。
9月10日教师节,恰逢是一位队员的生日,我们在蛋糕上插满了生日蜡烛,一同唱起了生日快乐歌,温暖、欣悦的感觉包围了每一个人,这两周的时间队员们如同家人一般,同甘共苦,相互扶持,实验条件虽然艰苦,但乐观、喜悦的情绪一直环绕着队员们,高原艰苦,苦中作乐,不亦乐乎!
这次青藏高原的外场实验对于每一位队员来说都是一场心灵和身体的洗礼,身体虽然劳累,但心灵仿佛可以装下整个辽阔的大地。探索科学未知,逐梦辽阔苍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不正是一代一代空间科学人传承和守护的初心和梦想,让我们牢记这份初心和使命,砥砺前行,在自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在个人的成长中实现空间科学更大的发展
(供稿:青藏高原实验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