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震前空间静电及气象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7-12 | 【打印】【关闭】

  大气电场(atmospheric electrical field)是描述空间电荷分布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受空间天气、气象活动、地质活动等多个因素影响。在最近的子午工程和鸿鹄专项试验研究中,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涛研究员意外发现地震源反方向大气垂直静电信号总是出现在不同级别的地震主断裂暴发前数小时或十数小时,通过对其物理机理的仔细研究和分析,提出空间静电异常极有可能是大震来临的先兆信号。

  通过大量观测事实及研究,陈涛研究员提出利用多点空间静电监测,实行一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以便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实时判断和多点测量,提前几个小时到一天左右,确定“地震静电场梯度方向”,判别震中的大致位置、震级和暴发时间,这一研究发现表明我院具备解决这个世界难题的科学和技术的可能性。相关论文已在国内知名期刊《地球物理学报》上发表。

  此外,陈涛及其直博生李磊统计了2008-2021年靠近气象站的全球6级以上陆地地震81例,详细分析了这些事例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发现大部分强震事例在震前6小时均为晴天。统计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强震震前6小时为晴天的比例为81.48%,震前24小时为晴天的比例为62.96%,而对于远离海边的强震,这一效应更为明显:震前6小时晴天比例86.49%,震前24小时晴天比例70.27%。该工作将有助于揭示震前电场异常的机理,表明了利用震前静电异常感知6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Natural Hazards (IF: 2.799) 上。

  该项工作是第一次提出利用多点空间静电组网观测在震前3-24小时左右来提前防治地震灾害,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难题。

  Citation:

  陈涛,张效信,张学民,靳小兵,吴晗,提烁,李仁康,李磊,王诗涵.利用区域大气静电场监测网临震预估地震灾害[J].地球物理学报,2021,64(04):1145-1154.

  Chen T., Li L., Zhang X.-X., Ma Q.-M., Li W., Ti S., Wu H., Li R.-K., Luo J., & Su J.-F. (2021) Near-epicenter weather conditions several hours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Ms6). Natural Hazards (2021), 1-12. doi: 10.1007/s11069-021-04907-2.  

  

图一:根据大气静电场观测成功预测北京20190414地震

  

  图二:其他地震事例震前大气静电负异常信号特征图

  

  图三:统计6级以上强震震前天气的地震事例分布图

  (供稿:天气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