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9年“航天筑梦·畅想未来”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正式拉开了帷幕。本次夏令营一共分为两期,共选拔了来自全国近50所知名高校的200名大学生,通过学术讲座、参观体验、素质拓展、导师见面会等形式,近距离了解空间中心和空间科学,满足同学们对空间科学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7月15日下午,夏令营的开营仪式在中关村园区九章大厦太阳厅举行,空间中心副主任董晓龙致开幕辞,他向营员们介绍了空间中心的历史发展和定位使命,空间中心不仅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摇篮,还在月球与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应用卫星等国家重大航天任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项目和深空探测的总体性研究机构,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希望营员们通过夏令营深入了解空间中心,加入空间科学的研究队伍,为我国的空间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图一:空间中心副主任董晓龙致开幕辞
研究生部主任李燕秋向参加本次夏令营的同学们表示了热烈欢迎,她说,空间中心从2013年举办夏令营至今已经是第7个年头了,空间中心也一直致力于挖掘空间科学领域青年后备的人才,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夏令营的契机,关注空间科学,热爱空间科学,对空间中心有更全面的认识,给自己的学业规划带来更多收获。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薛长斌研究员带来了题为“从正面到背面——月球科学探险之旅”的报告。薛长斌从嫦娥四号发射升空、在月球上的渲染图以及实际拍摄的月球表面这三张图片入手,围绕我国的探月之路、月球背面的复杂形势、嫦娥四号的科学探测任务、未来的科学探测目标以及个人体会等方面为广大营员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他表示,自我国开启探月工程以来,我国的探月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火星探测。“因为还没有国家能去过,所以我们一定要去月背看一看。” 他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引起了在座同学们的强烈共鸣。报告中,薛总还谈到了嫦娥四号任务面临的重重挑战,真可谓是步步惊心。报告最后,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握时机,号召大家一起加入空间科学的阵营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图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薛长斌研究员作题为“从正面到背面——月球科学探险之旅”的报告
精彩的开营报告之后,营员们分批聆听了各重点实验室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张云华研究员、何杰颖研究员、李东副研究员为营员们带来了微波室的专题讲座。首先,何杰颖从研制设备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技术,该技术成果在海洋卫星和气象卫星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然后,李东介绍了先进极化SAR信息处理技术,先进极化雷达探测技术,计算机SAR视觉处理等技术。最后,张云华重点给大家介绍了SAR成像技术,从成像机理到图像分析等各个方面给大家进行了详细阐述。
图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张云华研究员介绍SAR成像技术
与微波室同步进行的是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报告,刘勇研究员和冯永勇副研究员带来了题为“深空探测与空间天气、地震星可以预报地震吗”的专题报告,刘勇与营员们讨论了空间探测的目标与意义、人类生存的要素等;冯永勇围绕地震星预报地震的主题讲解了地震预报的历史、全球地磁环境以及地震星的研制思路、性能指标、工作原理等。营员们围绕太阳系的起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图四: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永勇副研究员介绍“张衡一号”高精度磁强计获取全球地磁图等情况
随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态势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的陈艳红研究员和闫召爱副研究员做了题为“空间环境态势感知、临近空间——大国必争的战略高地”的专题报告。陈艳红对环境室的历史、组成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她利用动态图片和视频动画生动形象的展示出了各种太阳活动,以及太阳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可能造成的影响,她引用2003年“万圣节事件”这个案例来总结空间环境的各种复杂活动和空间环境预报工作的重要性。在此之后,闫召爱以“大国必争的战略高地”引出了临近空间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从探测工具到测量理论,从低空到高空,从简单到复杂,从已完成的优秀项目到正在做的高端科技,他介绍了十余个研究方向,覆盖了多个专业,营员们表示收获颇丰。
图五: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态势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的陈艳红研究员介绍空间环境预报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
此次空间中心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各项活动正在进行中,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精彩!
图六:营员合影留念
(供稿: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