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基础科学中心正式启动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9-13 | 【打印】【关闭】

  9月7日,由武汉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基础科学中心启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主持启动会,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位于基金委项目的金字塔尖,旨在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中的基础学科问题为向导,集中整合相关领域优势科研资源,充分发挥国家科学基金制的优势与特色,推动科学深度交叉融合,致力科学前沿突破,产出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形成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学术高地。

  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谦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科学中心的启动将为空间科学研究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希望中心在学术委员会的引领下,围绕总体科学目标开展研究工作,拿出“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毅力,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研发成果。

  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杜耘表示,湖北省将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积极配合并全力支持基础科学中心建设,希望项目组继续按照基金委的要求,如期完成各项任务目标,产出标志性重大成果,将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于晟、窦贤康、杜耘、黄泰岩共同为基础科学中心揭牌。工作人员宣读了基础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名单,孙和平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基金委地学部常务副主任于晟对中心正式启动表示祝贺,并作管理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回顾了基础科学中心前期申报与评审、现场考察、批准与资助过程,介绍了基础科学中心的定位、实施原则、管理和运行模式及成果标注要求。他指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基金委要求最高、定位最高、单项资助强度最大的项目,鼓励中心勇攀两个高峰,即科学高峰和人才高峰,通过中心建设探索空间科学知识发展新模式,提供基础科学中心运行管理新经验。

  窦贤康院士作项目总体汇报,对基础科学中心的建设意义、总体目标、研究任务、具体实施方案和主要进展进行全面阐述。王赤院士、汪毓明教授、倪彬彬教授、雷久侯教授分别汇报各课题的科学问题、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及研究进展。报告指出,中心实行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目前已形成系列重要条件平台支撑,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了技术积累和突破。利用最新观测数据和自主开发的最先进方法与模型,通过国际国内合作,中心在中欧空间科学联合SMILE卫星技术攻关、火星空间磁场探测、类电离层环境实验室模拟、激光雷达精细探测、太阳爆发活动及其行星际传播、磁层整体成像与建模、高精度电离层与不均匀体建模等领域取得实质进展。

  与会院士专家对中心的团队组建、发展潜力高度认可,并围绕基础科学中心运行模式、项目标志性成果产出、交叉融合机制形成、人才队伍建设、典型任务场景协同攻关等问题进行研讨,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启动会后,王赤院士主持召开项目组的内部讨论会,针对学术委员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讨,就基础科学中心未来发展方向和规划形成重要共识。

 

  据悉,基础科学中心于2021年9月通过基金委现场考察,12月正式批准立项。中心瞄准近地空间环境的科学前沿,结合国家空间战略的发展需求,以认识和理解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为科学目标,目前已在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心旨在引领国际空间天气科学和空间探测新技术的发展,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研发成果,抢占国际空间科学的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服务国家空间战略的发展需求,建成空间天气学的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供稿:科技处、天气室)

Baidu
map